昨晚蒙牛發布了半年報,上半年的表現眾多媒體都報道了,今天,乳業第一新媒體《食悟》來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一下。同時,也以蒙牛作為樣本,來簡要分析一下中國乳制品行業目前普遍面臨的幾個問題。
一,蒙牛全年有望突破540億,總營收達到伊利2014年的規模水平。
今年上半年,蒙牛營收273億元,同比增長6.6%,那么,2015年全年營收多少是業界比較關心的話題,隨著下半年中秋、國慶、元旦“三節”的到來,以及春節前的備貨,蒙牛下半年將繼續保持不低于上半年增幅的增長。
按照2015年上半年256億元營收、占當年全年總營收52%的比例來看,考慮到多美滋奶粉業務已經并入報表,君樂寶奶粉業務的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雅士利的下滑,2016年蒙牛總營收可以等于或大于上半年業績乘以2。
也就是說,蒙牛2016年全年營收有可能在540-550億元,而伊利2014年營收恰好在這個區間,544億,所以,蒙牛2016年的規模有可能是伊利2014年的水平。
那么,伊利2016年的目標是610億,安慕希、金典的高增長態勢有望讓全球乳業8強伊利超額完成目標,伊利2016年接近620億的規模,與蒙牛之間的差距將從2015年的100億縮小至80億左右。
二,特侖蘇有望超越100億,繼續捍衛常溫白奶王者地位。
蒙牛在半年報中強調,特侖蘇繼續引領高端市場,并且在通告中稱保持雙位數增長。2015年特侖蘇銷售額大概在90億元以上,如果2016年保持雙位數增長,全年將突破100億,倘若旺仔牛奶從110億元年營收規模繼續下滑,特侖蘇極有可能在2016年從中國常溫白奶老大晉升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超級大單品!
關于特侖蘇是如何保持11年高速增長的,乳業第一新媒體《食悟》此前曾做過專題報道,今年上半年蒙牛為了特侖蘇做了哪些創意營銷,在半年報和日常新聞稿件中也有所提及,這里就不再贅述。
本期主要聚焦一下“王者”稱號或者榮譽對于一款單品意味著什么。
先從消費者角度來講,市場份額第一,相當于購買此款產品的消費者最多。以特侖蘇為例,這款產品屬于常溫白奶,目前市場上還有伊利金典、三元極致、圣牧等諸多同類競品,如果特侖蘇持續銷量和市場份額領先,就意味著在同類產品中,購買特侖蘇的消費者是最多的。
再從渠道上來說,每個經銷商都愿意代理暢銷品牌,因為好賣啊,有更多人買,在利潤空間差不多、銷售費用差不多的情況下,當然愿意代銷特侖蘇。
所以,無論特侖蘇還是莫斯利安,都在拼命捍衛各自在常溫白奶和常溫酸奶中的王者地位,因為這個對于他們的全國市場開拓來說至關重要。
三,蒙牛要想賣出10元的牛奶,就必須投入1元的廣告宣傳。
半年報顯示,上半年,不含雅士利,蒙牛廣告及宣傳費用同比增長26.7%至26.47億元,占不含雅士利的蒙牛總收入的10.1%,同比增加1.5個百分點。
這就意味著,蒙牛上半年為了實現10元的收入,就必須往市場砸1元的廣告宣傳費用。其實,對于快消品而言,這種投入產出是比較正常的,因為市場是靠廣告砸出來的。
不過,廣告宣傳費用算作上市公司的三項費用里面的銷售費用板塊,這種成本也會影響到公司的利潤水平。上半年,蒙牛凈利潤同比下降19.5%至10.77億元;不含雅士利,蒙牛凈利潤10.88億元,同比下降16.1%。
今年上半年,蒙牛總體凈利率是3.95%,與2015年同期的5.24%相比,下降了1.29個百分點。
事實上,蒙牛與伊利這幾年除了總營收的差距外,凈利率水平的差距更明顯,2015年蒙牛好不容易把凈利率提上來了,但是營收規模又下去了。
從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來看,與凈利率相比,蒙牛更看重規模,千方百計避免與伊利整體規模繼續拉大,尤其是荷蘭合作銀行每年發布的全球乳業排行榜,恰恰簡單粗暴地以規模論排名。
上一新聞:如何做好led外露發光字的維護和保養